社区首页 / 读书 / 帖子详情

“每天走28公里路我也要送孩子上学”,读书是我们通向世界最好的路

发表于:2020-07-24 12:14 [ 只看楼主] 6464 0 0

我们的孩子去上学,短短一段路程,有学校巴士、有家长接送、有老师护送,然而,在这个世界上的另一些地方,有些孩子,每天都要冒着生命危险踏上求学之路。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地方,知识对一个人的影响,大概就相当于“极夜世界里的第一缕曙光”。

你能想象在贫困地区,有一个66岁的爷爷每天跋涉28公里,背着孙女上学吗?无非是因为,他们都深知:不冒这个险,世世代代都会继续困在逼仄的生活里,操劳一生,却永远在温饱线上挣扎,被外部环境碾压,却毫无还击之力。

50岁——60岁,期盼儿女走出大山

李昌德子女多,3个儿子2个女儿,他都想送去学校。他不想他们跟自己一样,当一辈子农民,在穷乡僻壤之间,度过辛苦且拮据的一生。当年50岁的他毅然决定出门去打工,家里不到两亩地,加上养猪养牛,只够一家人糊口,要供子女读书就得想办法赚钱。

之后10年,李昌德辗转北京、广州、福建、银川、西安……在工地做苦力,他憋了一股狠劲,省吃俭用挣的钱都寄回家里,供子女们上学。

60岁,干不动了,他回到了家乡,毕节市大方县三元乡河头村。他的三个儿子已高中毕业,外出打工。李昌德依旧种地、养猪放牛,供两小女儿继续念书。

背着孙女去上学

转眼孙子到了上学年龄,李昌德把孙子孙女带回老家读书。三元乡海拔1600多米,冬季天寒地冻。早上起床,家门口的簸箕都结上了冰。

“孩子们为了上学,走一两个小时、三四个小时都很正常,很多凌晨就要起床,爬山去读书”,李昌德说,山里的童年比外面想象得更艰难。

年纪大了,背着孙女蹲下了就没劲再起身。路上走累了,他就找一块高一点的台面,把背篓靠上面,歇口气再接着赶路。把两个孩子送到乡上后,李昌德快步往回赶,把牛放到山上、砍柴火、剁猪草,一刻也闲不下来。下午两点半,李昌德背起空背篓,赶在四点前到学校,接孙子和孙女。

每天往返两次,28公里,5个多小时,从冬天到夏天,风雨无阻。把孩子接回家,李昌德围着火炉烤一阵子,冻僵的手脚才缓过来。

走进城市开始新生活

上学难,不只有李昌德一家。毕节常年在外打工人口约188万,这个数字的背后,是无数像李思宇、李青怡一样留守大山的孩子。

大方县奢香古镇扶贫集中安置点,结束了李昌德这漫长的求学路。新房配备了基本生活设施和用具,可以“拎包入住”。孙子和孙女不再为上学远犯愁,社区内三所小学,孙子就读的是最近的一所,离家仅600米,孙女入学的幼儿园,离家也不到300米。

社区建了四所幼儿园、三所小学、一所民族中学,一所职业学校,解决了3300多名孩子的入学问题。从家里出发,不到10分钟,就能走到孙子就读的小学。

社区道路平整宽敞,有路灯,有监控,让李昌德很放心孩子们的安全。社区图书室儿童阅览室有为留守儿童设置的希望小课堂,周末或其他节假日,还有有志愿者给孩子们上手工课。孙子孙女都变得开朗快乐了。

告诉孩子

珍惜读书的机会,那是你通往未来的路

这个世界上有一群孩子,他们冬天坐在四壁漏风的教室里面瑟瑟发抖;他们用短得已快握不住的铅笔在皱巴巴的纸上描绘未来;他们上学放学每天要往返三四个小时的山路;他们的午餐只是一个没有盐味的烤土豆;他们很多人正面临无力承担生活费而即将失学;他们甚至一年没有一元钱零花钱......但生活的艰辛不能磨灭他们的信念,那就是:我要读书!

富家的父母往往更注重孩子的教育。从学前教育,到小学、高中、大学,城市的父母都在为孩子优选学校。提高受教育的质量。业余还不断报兴趣班加强学习。即使有的孩子不愿意学习,父母一般也细心的诱导他们。

读书不是唯一的路,却是最公平的那条路。但凡有成就之人,都是经过了艰辛的努力奋斗,经过一番荆棘的路途,才能收获快乐。生活的苦,是一种消耗,而读书的苦,是一种收获。


 
  • 点赞  0
  • 收藏
  • 扫一扫分享朋友圈

    二维码

  • 分享

全部回复 (0) 倒向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