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首页 / 绘画 / 帖子详情

陆先生的画,有一股清新之气 张仃谈陆俨少

发表于:2017-06-15 17:35 [ 只看楼主] 3704 0 0
看到陆俨少先生的山水画,至今已将近20年了。
60年代初,在北京香山编写教材,当时有南方的陈之佛、罗子等几位先生,写作之余,也谈谈金石书画。我当时正从事中国画写生的试探,所以谈论山水画的话题较多。在谈到南方画家中有传统而又不反对创新的人时,罗子特别提出陆俨少先生来,并且他回南方后不久,就给我寄来一幅陆先生二尺条幅山水画—这是一幅功力很深,又不拘泥于成法,严肃认真,没有画家习气的作品。
平日所见的有些山水画,多半是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像是吃包饭一样,令人乏味。陆先生的画,有一股清新之气,边款小字,亦很隽丽。讲师承,从表面上看,似从石涛一派入手,且对宋元诸大家,都有真正的理解—这是陆先生中年,已有自己面目的成熟期作品。
以后,没有看到陆先生的作品,也没有看到陆先生。在十年文化浩劫中,我自己的全部作品和收藏,毁失殆尽。但—特别意外的是,陆先生这幅画,却劫后余生,幸存下来了。
直至1978年,陆先生来京,才见一面,因为都在赶任务,未及深谈,匆匆分手,可不久,又忽然收到陆先生寄给我的一幅梅花,真是喜出望外。
元明清以来,写四君子的,可谓多矣,只是烟火气十足,望而生厌,作者“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何以能写梅花呢?
近两年,看到陆先生的作品多一些—愈加老辣,但在风格上,仍似乎是在不断探索新路,这在老画家中,尤其难能可贵。

陆俨少 《行云流水》

陆俨少 《波涛行舟》
陆先生的画,有个人的独特风貌,画如其人,看来似乎平淡清和,却经过千锤百炼,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他为人儒雅,不求名利,把一生的精力全部倾注于艺术,因此才有今天令人钦佩敬仰的成就。
陆先生对艺术的看法是“三分字,三分画,四分读书”。他认为一个画家,修养不高,思想不深,艺术也无从高起来。他主张用思想作画,而不是用手,不能把绘画当成一种手艺,技法只占“三分”而已。
他在绘画创作上,首先强调气势,这是对“六法”论中的“气韵生动”,经过艺术实践,有了自己的体会,而把“气韵生动”放在艺术效果与艺术鉴赏的第一位。

陆俨少 《行军图》
如何达到“气韵生动”,从读书养气,而落实到一些艺术处理上的具体要求—自从南齐以来,文人画家,对“六法”这一条不是搞形而上学,就是交白卷。陆先生为自己作品如何“取势”,于空间分割、斜线、直线等处理外,画面上留出白线,所谓“留白之法”。似云似水,或非云非水,蜿蜒曲折,风云流动,使画面产生“空灵”“生动”的作用,即书法上的“计白当黑”的道理应用到绘画上,而且加以发展了。
他在笔墨技法上,强调点、线、块的形式法则,从执笔到线条运用—即“骨法用笔”在中国绘画上的特殊价值,都有他自己的独到经验,特别是对墨块—这在古人画论中极少论述,他在谈到“泼墨”时与“气韵生动”联系起来,认为画面中有几个墨块,“可以起轻重呼应的作用,也是醒目之处”。又说:“画要有大块面,一大丛树林,或一块山石,间以细碎的东西,如房屋、桥梁、溪流之类,在虚实繁简之外,又需有大小相间,有了大块面,就浑厚,也有气势,突出主题在大块面上。”
关于开合、收放、虚实等矛盾统一法则,也有他自己的创见。对“透视”,他主张活用,反对“讲死了”;至于色彩,主张“水墨画到充分,略施淡彩”。

陆俨少 《黄山松云》

陆俨少 《秋山垂钓图》

陆俨少 《萧山古寺》
陆先生的山水画,整体看,结构严谨,气势磅礴;拆开看,笔笔有根,经得起推敲。
他的艺术主张,是从自己的艺术实践中来的,他的作品,是他艺术理论的见证。他从不作空泛之谈,也从不大言欺人,陆俨少先生是律己极严、勤奋朴实的艺术家。
现在,有些谈创新的,不借鉴于传统艺术,不尊重艺术创作规律,只求出奇取胜,搞特技效果;谈传统的,仍然墨守成规,有些人搞一点新题材、新景物,而艺术语汇,仍属陈词滥调。目前,中国文艺界开始繁荣,在绘画艺术上,需要树立一批严肃认真的作品,给予正面示范。陆先生的画册,将做出有益的贡献。(文/张仃)
张仃(1917年—2010年),号它山,辽宁黑山人;中国当代著名国画家、漫画家、壁画家、书法家、工艺美术家、美术教育家、美术理论家。
  • 点赞  0
  • 收藏
  • 扫一扫分享朋友圈

    二维码

  • 分享

全部回复 (0) 倒向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