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首页 / 经济与经营 / 帖子详情

消费者在从古到今的购物之路上是如何“被套路”的?

发表于:2017-06-22 14:29 [ 只看楼主] 3637 0 0

聚焦信息技术领域   为产业发

导读

日前,京东和天猫6.18大促来临,在网上引起了不少“腥风血雨”,眼见二者之间的撕逼愈演愈烈,消费者对本次活动也是饶有兴致。作为本次活动的买单者,其实从古至今在商家酝酿的消费之路上一直“被套路”.....


货郎——小范围货品流通



古代人的购物剁手,很多都只能通过本地商品或者通过在农村或城市小街僻巷流动贩卖日用杂货的小商贩进行购买,这类商贩通常以个人为单位,以挑担为陈列,走街串巷,他们很多时候不仅仅贩卖各种小物件,而且还也收购乡土特产和刺绣女红。这些挑担子的货郎,就像我们现在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一样,他们卖的东西虽然都是些价格廉宜的物品,但却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在古代有很多商贾大户都是从小小的杂货担而起家,比如晋商、徽商,因为满足“买买买”的购物需求而逐渐兴旺后来一些商品卖出了“品牌效应”,比如:歙砚、徽墨、澄心堂纸、汪伯立笔等等,货郎们最后更掌握了盐盐,茶,木等国计民生所需商品专卖之权。徽商从小贩到巨贾,他们的传奇程度在古代也不输给如今的某宝电商了。


赶集——区域性物品交换



在古代人们除了被动的等待商贩上门推销东西之外,还有主动的前往古代的市场进行赶集的,就像现代不少的村镇中的赶集一样,赶集反映了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永恒的“买买买”的冲动。


从某种角度说起来,现代社会里双十一之类的所谓购物节取代了“赶集”这种乡土经济气息浓厚的时代产物,其实和古代一样,找个日子,卖家喜气洋洋地把东西找个地方拿出来展示,进行吆喝,人民群众从十里八乡不远千里而来满载而归。零点秒杀屁也没抢到就是所谓的“起个大早赶个晚集”。


在古代除了面向普遍民众的集市,随着生产分工的越来越细化,也同时出现了不少专门的市集,比如药市也有政府指定与异族之间的市集,如在靠近边境区域,和边境国家进行通商的互市,这样的互市,最早可追溯至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互市在古代也是国家外交的大事。


网店——海内外商品流通



随着互联网和物流的完善,人们为了节省时间和空间上的体力消耗,开始了网上交易。买者手机一键下单等着货品送上门,省去了奔波劳累,又能得到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好货。然而,传统节日下的消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欲望。而紧张的氛围会大大增强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商家便制定了各种节日进行抢购,人们占便宜的心理占了上风,于是逐渐形成了一个有一个的购物节日,如双十一(11.116.18等,且随着平台竞争愈演愈烈,各大购物网站对于节日氛围的营造也是愈演愈烈。


大数据——洞悉你的购买欲望



人们在购物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一时冲动买到的东西很多是大而无用,比如很多抢购的衣服挂在衣橱连标签都不曾取下。现在,消费者的购买越来越趋于理性,会优先购买质量上乘、物美价廉的刚需性产品。商家为了更好地“服务”消费者,将消费者的购买记录、浏览记录、人物画像等组成大数据并进行分析,经过数量累计,量变达成质变,形成了消费者“肚子里的蛔虫”,为消费者推送的产品越来越精准,对于消费者即将买什么东西也能揣摩到七八分。就这样,从最初的满足生理需求,到满足人们的消费习惯,购物的文化在逐步地演变升级,至于未来的消费者将被怎样“套路”,还是且走且看吧......


声明:

黄河连线系太原九州连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旗下品牌

本平台法律顾问为山西晋商律师事务所

黄河连线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 点赞  0
  • 收藏
  • 扫一扫分享朋友圈

    二维码

  • 分享

全部回复 (0) 倒向排序